第三十七章 台北二(2 / 2)
不愧是影后,表情之丰富,让沈冲为之莞尔,他拿起精致的青花瓷器茶杯,轻轻啜了一口,说道:“魏老,嘉嘉又不是外人,不用避她吧。”
“小沈,你记住,做大事,最好不要让女人插手,女人天性优柔寡断,容易坏事。”魏景蒙谆谆叮嘱道:“你让她去开电影公司,怎么玩我都不反对,小打小闹,花不了多少钱,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是上亿的大生意,她一个女孩子,还是不要听的好。我这也是保护她,免得以后你们闹生分。”
沈冲连连说是,表示接受教诲,然后问道:“魏老,你刚才说台湾有上亿的生意?”
魏景蒙微微点头,他捧着茶杯,过了半响,才缓缓说道:“上个月,行政院院长孙运惰给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书,提议在台湾建一家独立在党政军之外的电视台。”
沈冲闻言,手一抖,把杯中的茶水撒了出来。
果然是大生意
1949年5月19日,时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的陈诚颁布戒严令,从1949年5月日零时起,台湾全境戒严,直到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共持续了38年又56天。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台湾只有三家电视台,属于国民党的中国电视公司,属于政府的台湾电视公司,还有属于军方的中华电视公司,三台之间互不隶属,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共同垄断台湾的电视市场。
台湾和内地既相似又不同,相似的是在戒严令之下,政治气氛浓重,有很多不能碰的雷区,不同的是在美国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影响下,台湾社会结构又比较开放,民营媒体发达,到处钻政府的空子。
比如李敖,虽然政府到处封杀,但他照样在《中国时报》上开专栏,天天骂人,政府也无可奈何。
电视台同样如此,虽然“台视”,“中视”,“华视”老三台垄断了电视市场,但台湾多山,公共电视台的信号无法覆盖全部地区,在1970年代中期,基隆、石牌一带的水电工程商人,嗅出了有线电视的商机,在大街小巷间拉线,向民众售卖电视盒,以每月500元新台币价格,偷偷播放股市资讯、色情片、**彩资讯和不具版权的电影录像带,这些节目比老三台的陈腔烂调精采又新鲜,很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一时之间,有线电视台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数量高达数百家,被统称为“第四台”,这众多的有线电视台里,有很多是民运人士捣鼓的“民主台”,让台湾政府极为头疼,却屡禁不止。
“美丽岛”事件,地下有线电视台在其中推波助澜,起了不小的作用,孙运璇想搞一个独立的电视台,估计是为了釜底抽薪,灭了这些地下有线电视台的生路。
“魏老,这个独立的电视台。”沈冲放下杯子,用袖子胡乱的擦了擦水渍,问道:“是无线的还是有线的?”
“有线台。”魏景蒙从身后拿一份牛皮纸袋,递给他,说道:“这是报告书,你看看。”
“这是秘密文件。”沈冲接过来,看着上面醒目的红色标识,说道:“我能看?”
“没事,就在这里看,不要外传。”
沈冲拆开纸袋,拿出一叠文件,仔细看起来,半个多小时后,他收起文件,还给魏景蒙,说道:“这份提案太笼统,还处在提议阶段,可操作性太低,而且步骤过于繁琐,想要办起来,至少要三五年的功夫。”
“孙运惰虽然是技术官僚,但他的强项是在电力和科技方面,做媒体是外行。”魏景蒙把文件袋上的封线重新绕了一遍,说道:“我和媒体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当年台视也是我筹建的,所以总统把提案交给我,让我做评估,具体怎么操作,我有很大的发言权。小沈,这个生意,你想不想做?”
“想,当然想”沈冲斩钉截铁的回答。
有线电视台虽然不如无线电视台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但总归也是电视台,而且台湾的有线电视台渗透率不低,在孙运惰的提案里,说光台北一地,粗略估计,就有二十多万订户,这是非常理想的数据,只要运营得当,很快就能盈利。
“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诉总统,这个提案可行。”魏景蒙把文件袋收好,喝了一杯茶,然后说道:“不过有些条件,需要提前说清楚。”
“魏老请讲。”
“第一,这个电视台,最大股东必须是台湾人,哪怕是名义上的台湾人。”魏景蒙说完之后,解释道:“不管是党,还是政府,都不会允许外资做电视台的大股东,这一点你要接受。”
“可以。”沈冲点头,说道:“这个我理解。”
“第二,这个电视台,你要给我一份股。”
“应该的,应该的,不提我和嘉嘉的关系。”沈冲笑着说道:“光凭德高望重的名望,就得给,您老是镇台之宝。”
“别给我戴高帽子,要说拍马屁功夫,你还嫩的很。”魏景蒙摆了摆手,语带苍凉的说道:“要这个股,不是为我自己,我老了,身体虚弱,连个感冒都要调养,大概没多少年活头了,要钱也没用,但是我放心不下家里的女人,得留一份产业,给她养老。”
沈冲抿了抿嘴,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魏景蒙的小情人,才三十多岁,花容月貌的,此时说什么“汝妻子我养之”可不太好,他得避嫌。
“第三呢,你拿一笔钱给我,我去帮你打通关节。”
“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