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书要有书魂(1 / 2)
最快更新且拾起一池落花:一位心理学家的感怀最新章节!
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一套“学前教育新视野”丛书,决定把这本《儿童心理学》列入丛书之中。www.Pinwenba.com根据出版社的要求,我在1999年版本的基础上对全书再作一次修改。
这本书初版于1986年,第一次修订于1999年,今年适逢出版20周年。在当今这个急流汹涌的信息时代,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著作,能存在20年之久,并在高等院校的讲坛上得到广泛使用,可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除了出版社的支持、读者的理解之外,著作本身的特点也值得反思。
一、书要有书魂。无论是学术专著,还是高等学校的教材,都要有个魂,那就是著作者所信奉的指导理论和力图宣传的理念的硬核。本书信奉“儿童不同于成人”和“儿童心理是发展的”的基本观点,所有阐述的理论和介绍的研究成果,都为了证明这一基本观点。只有正确地认识儿童,才能教育儿童、保护儿童和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这就是本书的魂。所谓尊重儿童,就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权、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尊重儿童的文化传递作用。尊重儿童是更高层次的热爱、教育和保护儿童。本书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魂,才构成全书的自恰性。
二、理论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人类的知识处于不断的重组之中。心理学也不可能固步自封在一个简单的平台上。更何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因而,其理论体系必定是开放的。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只有灵活的结构才是稳定的结构。本书采用的纵向体系恰好符合这一原则,十分有利于及时吸收重大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趋势,做到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
三、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皮亚杰说过:“一切良好的心理学都是可以应用的。”本书在阐述儿童心理发展时,十分注重理论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例如全书贯穿的“认知、情感、社会化是儿童心理的三大发展维度”、“认知是社会化的前提”和“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成果,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平衡状态”的观点是对儿童心理学理论建设的一点贡献。书中的有些命题是对某些传统命题的改革,如对个性概念的诠释,强调了个性的整体性、开放性和稳定性,弱化了差异性;还有些命题是针对当时学术界的某些不良研究倾向而提出来的,如对独生子女心理的看法;有些评析也是针对当今教育界流传的某些错误观点而发的,如关于大脑细胞的问题、关于智力发展速率的问题等。又如,为了便于学生和广大读者的理解,将发展理论移到全书的最后部分,也是本书的首创,为后来的作者所接受。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社会和文化一贯推崇的学风。但是,如果不敢怀疑,不会分析,不知批判,不能创造,就不能真正掌握理论,更不可能指导实践。
四、客观面对理论螺旋。心理学理论领域里有许多成对的矛盾概念,如遗传与环境、机械论与机体论、大脑的机能定位与整体功能、质变与量变、发展阶段与连续发展等。关注学术发展的人不难发现,学术研究的重心和理论的关注点有明显的钟摆现象,一段时间学术界或喜欢把人当作机器、或关注环境的作用、或热衷于机能定位、或偏好于质变;过一段时间,另一端的权重加重了,人们或喜欢把人看作机体、或关注遗传的作用、或热衷于整体功能、或偏好于量变。好像每20、30年轮回一次。站在科学哲学的高度,我们可以说,钟摆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固有规律。科学研究只能局部地认识对象,而从事研究科学的人总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成果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范围。这正是皮亚杰揭示的认知过程平衡化的表现。本书正是站在这个高度上反映科学的进步和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或面对变化无所适从。
以上四点,算作对本书的“元认知”,与读者交流心得,也是为了砥砺自己的学术情怀。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当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儿童在成人急功近利的催赶下,童年过得太匆忙,太沉重,太伤神。“其结果造就的必然是儿童变为成人后的失落以及父母变成老年后的悔恨。如果再不大声疾呼以引起重视,心理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演变成社会的问题。”我们衷心地希望大家都来学点儿童心理学,多给儿童一些人文关怀和科学态度,千万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在这次修改过程中,武建芬博士参加了关于心理理论一节的撰写,邵晓红女士承担了繁重的技术性工作。对于她们的诚挚帮助,在此专诚致谢!
最后,我要借此机会,对我的导师左任侠教授、李丹教授以及我的同事葛沚云教授表达我的悼念之情。在我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中,他们是我心中不灭的神灯。
2006年5月
附1前言
这本书是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编写的。人类心理的机能作用,在于认知、调节和交往三个方面。本书根据这三个机能作用,以广义的认知发展为主线,分别从儿童的心理过程、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方面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综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