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忠臣哪(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士子风流 !
一般情况,立功受赏是理所当然,有功自然是有赏的,可是嘉靖刻意提起,提及了重赏二字,自然也意义就更加不同了。
这可不是朝廷命官,朝廷命官的升调皇帝虽有决定权,却没有选择权,若是吏部那边不肯办,又或者给事中们反对,最后闹将起来,说不定就要闹出个轩然大波出来。亲军就不一样,这是皇帝自己的私人武装,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就算是有反对,也阻止不了宫中的决定。
黄锦此时心里有点发热,这皇家学堂如今如日中天,如此下去,将来大有可为,黄锦此时想到了自己的一个侄子,他这做太监的,什么都不亲,唯独侄子最亲,毕竟将来还指着人家给自己养老送终,本来按黄锦的意思,是想办法把侄子调到亲军去,再拉到东厂来,想着法子立点功,弄个世袭的百户做做,若是他的造化好,没准儿还能巴望上千户,可是现在一想,自家侄子就算先进亲军,未来也未必竞争的过这些皇家学堂出来的锦衣卫武官,这些人出来就是五品,人脉又广,几乎亲军的高级武官都和他们有关系,将来把持亲军的,必定是这些人,自家侄子若是不去镀这么一层金,就算再怎么栽培,迟早还要遭人排挤,武官之间排挤起来可不是软刀子,命人堵在你家门口一不做二不休的也不是没有,势单力薄,就算有自己在,又顶个什么用?
想到这里,黄锦再无疑虑,猛地拜倒,哭泣道:“奴婢有事相求,奴婢伺候皇上,这辈子是值了,本来在宫外并无牵挂,可是唯独有个内侄,平素不受管教,奴婢在宫里办着事,心思却偶尔飞到外头去,奴婢不能尽心伺候皇上,是万死之罪。奴婢在想,能否陛下开恩,跟这徐谦说一说,让奴婢的内侄进皇家学堂,至少奴婢心里也踏实些,请陛下恩准。”
黄锦是个极聪明的人,他的聪明之处在于,明明这件事他可以找徐谦来办,以他和徐谦的关系,徐家父子想推却都难,要进皇家校尉,其实并不难。
而苛锦之所以选择走嘉靖这条路,却是一步妙棋,这是告诉皇上,他虽有小小的私心,可是对陛下绝不会有任何的隐瞒。假若他直接去寻徐谦或者徐昌,把侄子弄了进来,嘉靖皇帝必定能通过其他渠道这个消息,那时候,怕就会有些想法了。
况且黄锦和徐家父子的关系,外头都盛传极为亲密,这一点,嘉靖怕是也有耳闻,身为天子,固然对身边的人再如何信任,也不希望这些信任的人有什么利益输送关系,今天你帮他这个忙,明天他帮你办什么事,这种私下里的小动作,一向是嘉靖反感的,因此,黄锦现在跪下来恳请,却等于是给嘉靖一个施恩给自己的机会,将来说出去,那也是黄锦承皇上的情,是皇上恩赐。
嘉靖听罢,闻言笑起来:“你是不是看这皇家学堂也是眼红耳热?你是什么人,朕会不知吗?本来你是阎人,阎人之后进皇家学堂是有些不妥,不过朕这一次准了,等皇家学堂第三期招募校尉的时候,你让你侄儿直接去学堂报道,若是学堂不收,就说这是朕准的,让徐谦来找朕。”
他顿了一下,突然道:“你不是和徐谦关系不错,为何不直接去寻他,反而寻朕头上?”
黄锦道:“陛下误会了,奴婢之所以和徐谦关系匪浅,是因为陛下对徐谦信任有加,奴婢就在想,陛下对徐谦如此信重,想来他定是咱们大明大大的忠臣,因此平时呢,自然给他一些照顾,好教他用心为陛下办事,陛下,莫非有什么不妥吗?”
这个回答简直就是绝了,黄锦就算不做太监,有这份心机和口才,怕是在哪一行都能混出头来,嘉靖果然大笑起来,显得很是愉悦,道:“没什么不妥,朕只是随口问问,你有这份心,朕就很知足了,说起来昨日你带兵暗藏暖阁,还算护驾有功,否则那徐谦空有一肚子鬼主意,能看破倭寇行藏,怕也无可奈何,反而将朕置之危墙了。”
黄锦毫不犹豫的道:“陛下错了。”
嘉靖一愣,脸色有点僵硬:“朕哪里错了?”
黄锦正色道:“分明看破倭寇行藏的乃是陛下,又哪里是徐侍读,昨日陛下看破倭寇行藏的时候,徐侍读、奴婢还有朱宸三人可都是亲眼所见,亲眼见到陛下慧眼如炬,教倭寇无处可藏,这事儿不只奴婢三人知晓,便是满天下也都知道了,方才奴婢不是还在说吗?这市井之中,都是对陛下的称颂呢!”嘉靖闻言,不禁莞尔。
他没有接口,而是闭着眼,拿起了桌上的奏书去看,只是他之所以不说,是因为他默认了此事,既然徐谦说是他看破的,黄锦说是他看破的,全天下人都说是他看破的,那么他不必去解释,解释了,则浪费了徐谦的好意,可要是大言不惭的说,不错,就是朕看破的,那么又显得有点过于不要脸,聪明的人会选择缄默,因为在下头的人会比他更加聪明,会为他大肆的鼓噪,狠狠的造势。
他心不在焉的翻看着奏书,心里对徐谦的印象又增加了几分,徐谦若是有看破倭寇行藏的功劳,又平添了一个资历,将来升迁大有希望,他毕竟是六首,是状元公,如此好的出身,唯一缺乏的就是资历和政绩,只要足够,一飞冲天是迟早的事,就算嘉靖不喜欢他,也阻挡不住他的平步青云,可是偏偏,这个天大的功劳却是不露声色的让给了自己,想必徐谦知道,自己这个半路子出来的皇帝,缺的正是威望,有了这份威望,嘉靖对朝野的控制又能增加不少。
“这个家伙,不是叫他午时入宫吗?他为何不提早些来?”嘉靖心里想着,翻开一本奏书,却一下子微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