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5章:楚吴之争,帝王时代(1 / 2)
第2295章:楚吴之争帝王时代
曹操是个善于纳谏的君主可这次哪怕绝大多数文臣都反对他也决定乾纲独断一次依旧决定要称王。
原因就和范蠡说的一样不称王一点胜算都没有。
在魏国众文武的眼中曹操要是迫于大秦压力不敢称王的话这也说明了连曹操他自己都没有信心能够保住魏国又如何能让手下的人对他有信心呢?
当然也不是说曹操称王之后面对大秦就又胜算了但称王了起码可以鼓舞人心同时坚定己方坚持到底的信念。
曹操既已决定要称王了那和联姻之事就不能这么急了还需要看看大秦的反应在做决定。
毕竟万一和亲的公主都送过了大秦却悔婚的话那魏国岂不是更丢人?
妲己连公主服都试好了和亲使团正准备离开许昌之时却被曹操突然叫停众人皆是一头雾水但却不的不听命行事。
叫停和亲使团之后曹操立即传讯给宋吴两国同意三国相互尊王一事并提议将尊王地点定在寿春。
尊王一事是由宋国率先发起的既然赵匡胤开了这个头那曹操自然要承他的情而将地点定在寿春也合情合理。
魏宋吴三国相约与宋国国都寿春城相约共同称王同时邀请盟友大秦前来观礼。
此消息一出举世皆惊。
嬴昊才刚刚称帝魏宋吴这三个盟友就都要称王这究竟是提前商量好的后大秦默认的?还是不仅大秦同意魏宋吴三国的自发之举?
若是前者的话那秦魏宋吴四国联盟将依旧坚若磐石帝王时代也将彻底到来。
可若是后者的话志在一统天下的嬴昊能容忍魏宋吴三国称王吗?四国关系会不会就此崩坏进而引发新一轮的诸国大战呢?
对此谁也不得而知却都默契的将目光都转移到洛阳静静等待着大秦接下来会做出什么反应。
——————————————
楚国国都长沙郡临湘城。
临湘城距离吴国太近显然不适合为都可刘秀偏偏就以此城为都不是他想‘天子守国门’而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楚国与众多势力接壤西面是蜀国东面是吴国北面秦宋两国南面则是南洋土著除了西面是盟友蜀国所以相对安稳之外其他三方都是敌对势力。
在多方势力的包围下诸如:南郡江陵城江夏西陵城等大城虽比临湘城的规模更大但也因离敌对势力更近所以反而不如临湘城适合为都。
当然刘秀既然敢把都城定在临湘城就不怕吴国的大军打过来毕竟拥有了交州、江夏以及半个九江郡的楚国已经对吴国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楚国不去打吴国孙坚就该烧高香了又哪里敢主动招惹楚国?
王宫内楚国文武群臣左右分立两列。
文臣有邓禹、庞统、蒯良、蒯越、廖立、刘巴、韩嵩、刘先、李密、陆康、王粲、洪仁玕、主父偃……
武将有岑彭、冯异、盖延、魏文通、甘宁、王伯当、崇黑虎、崔英、蒋雄、马援、马武、马成、魏章、曾国藩……
可谓是群英荟萃人才济济。
刘秀看着下方众臣沉声道:“诸位爱卿孙坚那贼子竟敢妄图称王孤决意出兵出兵伐吾你们认为如何?”
“臣反对。”
“臣反对。”
……
得知刘秀要出兵伐吴下方众臣纷纷出言反对轮番劝道之后才让刘秀打消了念头。
其实刘秀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毕竟他身为汉室宗亲任何一个非刘姓之人称王称帝他都不可能支持这是最基本的政治正确。
除此之外襄阳大战之后蜀楚联军惨败相比于蜀国楚国的损失虽不算大但也不小了目前主要任务也是休养生息根本独自灭亡吴国的实力。
刘秀对待吴国的态度是不出兵则以一旦出兵则必灭吴国否则就会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对于孙坚称王这件事刘秀不但不怒反而还有些开心这也代表着秦吴之间或许会因此分道扬镳。
楚国想要吞并吴国最大的障碍并非吴国也不是那个战无不胜的孙武而是秦国。
秦吴不可能看着楚国吞并吴国甚至都不需要直接出兵只需陈兵边界表明态度就能牵制楚国大量的兵力让楚国无法全力伐吴。
秦吴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两国关系坚若磐石刘秀一直在为如何离间两国关系而头疼没想到如今孙坚竟敢称王想来大秦定不会无动于衷吧?
想到这时刘秀不由露出期待之色甚至巴不得秦吴两国立即闹掰。
不过再一想哪怕秦吴两国翻脸楚国在恢复之前也依旧无力伐吴而且不解决孙武这个大患就算伐吴也未必稳赢。
一念至此刘秀心中不由一阵气馁心中对孙坚那叫个羡慕嫉妒啊。
为何这等天才统帅就是和他刘秀无缘呢?
孙武除了被陶谦所坑而被朱元璋俘虏之外就真的一场败仗都没打过了。
面对江东诸侯、山越叛军、倭寇以及楚军这些对手时孙武那叫一个猛啊那是打一仗赢一仗连战连捷未逢敌手。
楚国的名将如邓禹甘宁等人基本都在孙武手上吃过败仗哪怕是刘秀亲自领军也只能勉强维持不败。
所以在解决孙武这个威胁之前楚国就算三路伐吴也未必能够一战灭吴。
对此刘秀也想过很多办法比如暗杀孙武只是一直都没有成功孙坚对孙武的安全极为重视。
暗杀不成刘秀只能寄希望于招募到一位能够与孙武匹敌的统帅只是又哪是那么容易招募到反正至今这位天才统帅还未出现。
刘秀决定先做好伐吴的准备同时等待新统帅的出现要是准备完毕都没出现的话那他就亲自领军牵制孙武。
孙武就是再厉害也只是一个人挡住一路楚军另外两路楚军若是取胜一样能够吞并吴国。
当然这个法子有赌博的成分毕竟刘秀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在面对孙武时就一定不会败他一旦要是败了的话那情况可就不容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