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山东大旱(十二)(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1666年5月31日夜,几艘“阿穆尔河”级内河浅水炮艇悄然驶近了镇江堡外海,给已在此登陆的第七混成营部分官兵送来了大批补给,同时也顺便拉走了一批战利品和俘虏。
战利品是陆军官兵攻破镇江堡城后缴获的部分粮食、牲畜、木材、金银什么的物资,而所谓的战俘就很复杂了,其中既有清军俘虏,也有一些被东岸官兵“强行认定”为战俘的朝鲜棒子——准确地说,包括一个小规模的朝鲜官方使节团及大批朝鲜商人——如今就等着再藉此向朝鲜人好好敲诈一笔了。
话说自从邵树德时期发动侵朝战争并在报恩郡之战击溃朝鲜大军后,朝鲜王国与清国之间的关系便急速冷却了下来,因为他们发现曾经强大到令他们绝望的满蒙八旗居然也无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于是在现实的威胁下,这些棒子便可耻地投向了东岸一边。
不过,棒子终究是棒子,明末以来风云变幻的局势让他们学会了许多东西。光海君时代的“两端政策”此时又被朝鲜君臣提上了朝堂讨论,并很快付诸实施,即他们在遵从东岸人开埠、通商等条件的同时,也与清国继续维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而在这些联系中,贸易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了,朝鲜的粮食、铁料、药材和海产品,清国的牲畜、毛皮、纸张、布帛、盐及茶叶,都是这里最常见的流通商品。
镇江堡便是这类贸易来往中的重要一环。这个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边防堡寨,因其极端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了朝鲜商人、使节前往清国的主要途径,因此这次被东岸人突袭打上门来,许多商人便被堵在了城里,一下子成了俘虏,也是够倒霉的。
镇江堡作为屏护驿道的节点、九连城的外围,自然不是没有守兵的,而且即便这些年来不断抽兵北上支援沙尔虎达(以抵御东岸人的压力),镇江堡内仍留有四五百名八旗官兵戍守,如果再算上周围一些堡寨内的守兵的话,整个镇江堡—宽甸—九连城一带共计有一千好几百满蒙汉八旗官兵,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只可惜他们遇上的是东岸人,而且是大名鼎鼎的身穿蓝衣的第七混成营1450名官兵。这支以下伊河县为兵员募集地、经受了全套严格训练的正规部队,下辖四个步兵连(全部装备米尼枪)、一个骑兵连、一个炮兵连、一个辎重连、一个工程兵排和若干侦查、参谋、勤杂人员,拥有多兵种合成作战能力,火力凶猛、进退有序、武器先进、士气高昂,几乎一登陆就在海军舰炮的配合下,击退了前来攻击的三百骑清军马队,并利用敌人不熟悉米尼枪特点的优势,远距离击杀牛录章京一员,极大震撼了清军。
登陆场附近一战获胜后,全数登陆完毕的陆军第七混成营全部,在代理营长儒尼奥尔少校的指挥下,快速向镇江堡挺进。彼时镇江堡内只有不足四百守兵,且惊慌失措、士气不振,加之其城墙自明末以降便年久失修,故被第七混成营用大炮轰开,然后杀入城中夺占了这座临江的港口城市,
此战东岸人只付出了微不足道的34人伤亡,便取得了毙伤俘敌军近两百人的战绩,堪称大捷,而其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应该就是列装的米尼枪了(亦称1652-甲型线膛枪)。这种陆军的“新玩具”射击精准、射程也大大出乎清军预料,四个连近千名步枪手形成的密集火力打得敌人压根抬不起头来,故最后只能翻身上马逃窜,整个战斗过程不要太轻松。
而在见到东岸人如此轻易地便克复镇江堡这座关键城市后,无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前来互市的满、蒙、朝商人,都吓得如同鹌鹑般瑟瑟发抖,生怕素来凶名昭著的黄衣贼——好吧,这次是蓝衣贼——将他们一股脑儿宰了。尤其是那些朝鲜商人和使节,就别提多尴尬和害怕了,因为东岸人可是不止一次警告他们不要和清国再也任何往来的,结果他们不但派商人互市了,而且还派使节前往北京(结果还让人当场逮着了,这事闹得……),这要是让东岸人借题发挥起来,朝鲜君臣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因此一个个都垂头丧气的。
事实上朝鲜人猜得不错,这次名义上主管远东三大藩镇军事的梁向俭确实是要借题发挥,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给山东灾荒给闹的。这不,因为灾民数量奇多,黑水、宁波等地已无法有效安置,因此下面有人给梁某人献计,言道后面若再有灾民涌来的话,那么干脆就去镇江堡一带屯垦算了,那里有熟地、有人烟、有港口,且背靠朝鲜王国,借(勒)用(索)物资方便,开荒的难度大大降低,应该能安置个数万人。
说实话,梁向俭对这个建议很是动心,因为他现在吃不准后面还会有多少灾民涌来,手头的存粮目前已经没剩多少了,而今年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向荷兰人大规模采购粮食,因此自力更生开荒已经成了必须。而开荒很显然也是要有所选择的,比如最好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前期有物资支撑的话就更好了,这选来选去,其实也就宁波、黑水等地当初遗留下来的集体农场是最合适的了。只是如今这些地方也都填得差不多了,那么向外寻找新的拓荒地也就成了必然,镇江堡、九连城、宽甸一线就是他们最近选定下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