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玄幻魔法 > 乱扯西游释厄传 > 第六十五回 欲看西游记 先闻儒道僧

第六十五回 欲看西游记 先闻儒道僧(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空间灵泉之香飘万里 武动中原 全真赵志敬 张二驴的诡异人生 我是超能力者 小石头当铺 王爷别嚣张:绝品王妃玩转古代 神鸦王座 星域征途 惊艳夺爱:拒做黑帝宝贝妻

后来佛教也还有些起伏,但是唐朝仍然是佛教展的黄金时代,李世民给开了头儿,李治和武则天来了个大展,佛又凌驾于道上了(武则天还动了一次道难,结果道教几乎一蹶不振)。这个时候,佛教中的一个派系禅宗最终脱颖而出,奠定了佛经在本土中的地位。道教的展相对来说,落后了太多的。

到了宋朝,对佛教开始有意的压制,但是已经压不住了。但是大力扶持道教,但是这个时候,道教四分五裂的,没有个统一章法。前面提到了,道教南北两派的内部冲突,再度升级,金丹道和符箓派、方士流互相倾轧。大约在北宋末年的时候,道教完成了形势上的统一,天师道将五斗米道给融合了,也可以认为是正一道。当然佛教内部也有很大分歧,但是相对道教来说,却是平和多了。这个时候,佛教许多派别也逐渐消失,禅宗开始傲视群雄。

等金朝统治中原的时候,道教出现了新的变化,王重阳及其弟子们设立了全真教。王重阳他们根本不是反金反元的出身,相反为了不激怒统治者,主张“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但这个时候,道教中的全真道才真正规范化了,要求全真弟子必须是出家人,不能再火居了。相比之下,落后佛教一千年啊。

宋金时期,基本道教的格局是,在北方的全真道,南方的天师道。

元朝是佛教尤其是密宗的显赫时期,就不再多说了。道教(全真教当时的教主水平和王重阳丘处机等人比起来差得太多了,但是心气却高多了,认为道教最牛了,将前辈的“三教合一”说法给扔到“活死人墓”了,不仅如此,还又布了“老子化胡”说,是最大的败笔,直接导致了佛道冲突的升级。在道佛辩论中,道教的优秀人物没有出席,虽然是知道元朝统治者有心倾向维护佛教就没有参加,但是在几次辩论中,道教均是惨败收场,给蒙哥和忽必烈提供了借口)经历了两次大的劫难之后,元气大伤。

这就导致了,道教的很多“经典”道藏被毁灭。道士在痛定思痛之余,无奈之下,迫于形势,只好再度在残卷里面加入大量的佛儒文化。这才被后来的元朝统治者所接受,提高了其地位,但也在佛教之下的。此时道教内部,全真道因为挑起来佛道之争的缘故,被正一道逐渐给抢了领导地位。

好在元末明初的时候,道教又回复了些元气,在儒家的帮助下,渐渐又成了气候。但是此际,唱主角的又成了天师道(正一道,就是合并了五斗米道等等的天师道),全真道被“敬”而远之了的。

咱要是仔细看西游记第二十四到二十六回的内容就会现,王重阳的全真道,根本就没被老吴放在眼里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重阳是在北方异族的地盘展起来的,迎合金人蒙人,还主张三教合一,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全真道在长江以北还算行吧,但是在长江以南,道教还是天师道的天下。就这还不算,128o年左右,王重阳的徒孙们重新拾起来“老子化胡”,结果元廷和佛教联手,道教被承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劫难啊,南方的天师道也跟着倒了大霉的。无数道教的所谓经典付之一炬,此后重修道藏难度极大且驳杂不纯,这个责任谁来担负哩?

所以在嘉靖时期,邵元节和陶仲文以道人身份兼礼部尚书,道教俨然就是国教一般,无限风光。虽然这俩人处处小心谨慎,国家还是被道教给败坏了风气。再加上后来嘉靖徐阶喜欢用“扶乩”之类的预测祸福,比如蓝道行(这个家伙也不简单的,对王阳明的心学颇有研究的),这就至少干涉了一些朝政的处理了的,犯了最大的忌讳。乃至到了隆庆时期,彻底抛弃了道教。再后来,万历皇帝逐渐信奉了佛教的。

清朝时期,道教和禅宗都受到了压制,藏地的密宗卷土重来。道佛两派也都没在出现太优秀的人物,也就争斗不起来了。都开始写小说作书了,换个方式来太高自己贬低对手,再度回到了魏晋时期文斗的状态。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道教的人物,认为西游记是证道书;很多和尚觉着这是崇佛之作。

那么儒家的展过程,就不再细说了,也是曲折复杂的,即使一万个字也未必能够说得清的,当然佛和道也是如此,三家之争更不例外,但仍需要大家有空也多看看这方面的史料,清楚的越多,越有助于理解吴承恩版本的西游释厄传。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历史上单纯的依靠儒家治国,也不行。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呢,汉朝逐渐走向下坡路。再看看商鞅变法,对比着看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就知道了的。历史上封建王朝初期的展,是懂经济、科学、社会的法家才能做到的。在后面的较为和平时期,是个综合性问题,单纯的一家,谁都没有办法来维持顺利壮大,是需要多个家或是综合家才能解决这个情况的。顺应时代,改进变革,说的容易,但是做起来太难啊。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多数方面做得的确不错,但是他和后人不懂经济和科学,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收入一直很低,社会生产力展缓慢,国家一度的繁荣是建立在人口高增长的基础上,社会矛盾自然也就逐渐积少成多,天灾人斗,导致明朝最终还是必然灭亡。

吴承恩和李春芳就是看到了道教的祸害,但也注意到了佛教的蠢蠢欲动,惊骇之余,才又修改了西游记的。是为了提醒万历皇帝千万不要重蹈覆辙,至少你像李世民一样,对于佛道都加以控制,执行三教合一的政策,不要出现一家独大尾大不掉的局面。

但是我们仔细来分析西游记里面的暗藏的儒家心学,就会现老吴和李春芳的一些共同点,但是也存在很大分歧。

凯撒认为,李春芳是儒家心学的保守派,而吴老爷子却是改良派。老吴的原意,很多地方都被李春芳给有所改动了,给引到警示皇帝和辅臣应当要以儒家心学为、道佛心性为辅的三教合一方面了。

同时,这两人有感于辅臣们之间倾轧、宦官涉政、皇帝要么不理朝政,要么肆意玩耍帝王权术的危机,来告诫那些如张居正的辅执政官。但是,如何制约和规范权力,使之顺应封建社会,这个策划方案和帝王独政本身就是矛盾格格不入的,所以别说吴承恩李春芳了,就连张居正等人也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也没法去做的。

封建各个王朝的更替,都是在陷入一个循环。不能简单的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是表面现象形成的理论。真正的关键在于,封建体制和社会、经济、人口等等的展问题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举个例子来说,封建国家经过了动荡不安,新建立个换汤不换药朝代,此时人心期盼和平稳定,人们无心再度造反起事。人口相对较少,各种问题虽然太多,但是不会集中爆。处理起来,比较容易的。但是人口一旦过了当前社会承载能力,各种状况相应就混杂在一起了,必然要产生动荡的。朝代更替就势不可挡,肯定要爆各种战争,直到人口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才又进入下一个历史的循环罢了。

即使在一个封建王朝的中期,也会产生动荡,非得要战争来解决的。因为没有更简单直接的手段,那个时候,科技、法制、经济等等的重要性,谁也认识不全面的。只能通过对外战争或是内战,来创收来削减人口,才可以暂时缓和一阵子。

所以封建王朝的自身特点就决定了,任何变法和变革都注定要失败的,都是短期的。这是个无法解脱的九连环,只能陷入朝代更替的循环中,历史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缓缓向前展。

不过呢,吴承恩和李春芳两人也必然受困于封建时期的历史局限性,他们无法意识到科技兴国、法制立国、军事护国、经济强国等等复杂的治国理念。也就不可能提出真正短期有效的方案,只能将一些曾经生过的史实,拿出来润色一下,给执政者作为镜鉴。其实就是在说,这样不行,那样不好,但是怎么样才行才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然了,这个问题,不能说是老吴的缺点,毕竟吴老爷子不是神仙啊。这不是某几个人面临的问题,是整个儒家面临的问题,然而即使所有的儒家都齐心合力的话,我看,明朝照样也会灭亡,也就是时间再多凑合个几十年左右罢了。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人口大约5ooo万,等到明朝灭亡的时候2-2.5亿呀,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几个人绑在一块也束手无策的。而且在封建社会,即使将各种专家都给穿越空投到明朝前往助阵,也是无可奈何啊。

于是天灾**,只能打和被打啊。最后人口重新降到了一亿之下,各种问题虽然激化的厉害,然而清朝还是顺利就进关建国,历史进入下一个循环了。

那么佛家所说的空,也是玄奥的。佛教的诸多经典,也是很有哲理的。比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言语不多,而且历史上的玄奘大师,那是真的相当了不起的,翻译过来的该佛经,精辟程度不亚于原始梵文佛经自身的。

关于这个多心经,在佛教传播史上,其地位相当的高,这本经书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说,运用大智慧抵达彼岸。全经只有寥寥26o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的一节。李世民看了玄奘翻译的多心经之后,也是很大加赞赏,甚至后来将其内容附在了《圣教序》之中,刻碑流传下来。

但是呢,我们现在却对其了解的不多,很多人也不太知道有这么个经卷的。那是因为我们的汉化佛教-禅宗,对这个多心经不是那么很感冒,认为其不如《金刚经》来的经典。具体原因不太清楚,揣测跟玄奘大师是唯识宗的代表有些关系罢,唯识宗是自认为得传于正宗。

但是吴承恩明显也认为这个《多心经》和禅宗说的“明心见性”都是佛教经典之见啊,在西游记中多处也都提及了的。其他的佛说,老吴基本都没搭理的。

的确,这两个佛教的说法,对于儒家和道教的影响也是极大。即使不明着说出来,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现,后来的诸多道儒思想里面(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或多或少有人家的文化在内。

老吴也是如此,一方面强烈表达了对佛道的不满,一方面自己也被道家佛家的部分思想深深影响到了。所以西游记里面到处存在了矛盾,对人物的看法是矛盾的,对三教的态度是复杂的。

不过呢,看经典佛经,是需要有很大意志力的。虽然未必像傅奕告诫子孙“千万不要看佛经”那么严重,但还是要加以自己客观理解的,莫要着了迷。

儒家文化照样博大精深,道教和本土佛教也汲取了不少容纳到自己的思想中去。否则的话,佛教根本就在本土传不下去了。

最后再说一句,其实乔达摩悉达多也只是佛教的开创者,是后来的佛教徒吸收了各种文化之后,逐渐壮大的。最典型的莫过于佛教在中华的传播,或许老子的“道”、孔孟的“仁义”,对其产生的影响,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有些扯多了,要想看懂一些西游记,必须要明白些佛道儒之争以及三家的展历程。否则的话,就会深陷是崇佛是扬道还是尊儒什么的泥潭之中。

西游记到底是什么,大家各自判断吧。西游记是一面镜鉴,让人通过审视复杂的百态,去认识自己。

凯撒隐隐约约的认为,其实老吴的本意不在于佛道,也不是弘扬儒家心学,更不是三教合一,而是“鉴”。西游释厄传完全可以有个别名,《大唐朱明鉴》。

接下来继续说说明朝君臣民的一些事情,请听下回接着胡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齐天战神 武神戮天 这个王妃很米虫 天域武神 傲剑镇天 天元劫凤神女帝 [美娱]神农侠侣 大宋杀戮 转生之我的狼王 魔动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