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计划书(2 / 2)
至于另一个生野银矿,虽然知道大名,却不知道具体位置,朱瞻基暂时也就不去考虑了。
石见银山距离海边十公里多一点,想要占据那里,不过是一件很轻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想让全东瀛的人都联合起来跟大明作对,还是要讲究一点策略的。
除了东瀛,朱瞻基最想发展的还是越南的鸿基煤矿以及石碌铁矿。
相比金银来说,钢铁才是大明最需要发展的。
从越南的下龙湾到石碌,两个地方相距虽然有近三百公里,但是却是海路。
海船的运输量远远大于陆地运输,把下龙湾的煤拉到海南石碌,耗费的成本还要低于从马鞍山到南京的费用。
虽然淮北有煤,但是淮北的煤不如鸿基煤矿的煤,马鞍山的铁矿石含量,也低于石碌铁矿。
所以,哪怕是在海南炼钢,然后再运回大明,成本也要低于在马鞍山炼钢。
朱瞻基现在除了考虑攻略,更多的是在回忆钢铁的发展史。
他虽然在非洲,在南美办了多家炼钢厂,但是技术他真的不懂啊。哪怕就是他的老婆格拉西亚,也要比他懂的多的多。
现在他依靠不了别人了,只能自己回忆钢铁发展史过程中的炼钢技术发展。
他只知道坩埚炼钢,底吹转炉炼钢,还有托马斯的碱性底吹转炉炼钢,用石灰来增加钢水中的碱性分子,后来又发展到了顶吹转炉炼钢法。
坩埚,平炉,高炉,转炉,这些原理他都懂,但是对技术他却一窍不通。
所以,科技的发展他是一点实际帮助力都没有的,他最多也就能引领一下正确的发展方向。
从年三十到初五,朱棣都忙的不可开交,祭祀,大朝会,分批宴请各界官员。
一些活动朱瞻基会参加,比如太庙祭祀,这些是他这个太孙也必须要参加的。现在不熟悉程序,等他当上了皇帝,就会手足无措。
但是大部分宴会他都推掉了,即使参加,也不喝酒。
一直到大年初六,朱棣才算稍微清闲了下来,然后来兴庆宫看了朱瞻基写好的攻略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是周南第一次正式参与国政,不仅他自己重视,就连朱棣也相当重视。
但是一看到计划书,朱棣就楞了一下,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看。
因为采取了白话文和标点符号,加上朱瞻基彻底一改过去的公文模棱两可的习惯,将所有的数据精确到位,甚至还用炭笔制作了一些图表。
结果在一般人看来两三千字就能写清楚的事情,朱瞻基却写了一万有余。
但是,这还只是一份大纲,这是时间不够,如果时间足够,他能写二三十万字的计划书出来。
未来一项国家计划和政策的实施,几百万字,甚至写的字用一间房子都装不下,但是在这个时代,朱瞻基为一个计划写这么多字,已经让朱棣震惊了。
特别是他采用的是白话文,横着写,然后加上了标点符号,这些都让朱棣觉得新鲜。
朱瞻基一直安静地坐在一边,不急不躁,等着他看完。
终于看完了最后一页,朱棣抬头问道:“为何用白话来写?”
“孙儿这篇计划不仅是给皇爷爷看的,还要给所有参与计划的人看,哪怕对方不识字,也能让他一听就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事。”
“你把事情都安排好了,让下面的人岂不是没有了灵活的办事范畴?”
“孙儿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他们需要干什么事,不能干什么事,做好了赏,做不好就罚。”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工匠和铁匠?”
“开发石碌矿山。”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太医?”
“各地气候不同,瘴气肆虐,只有有医生才能保障将士的安全。”
“……”
“……”
爷孙俩一问一答,持续了半个时辰,朱棣才完全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临走的时候,他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基儿此举甚好,我也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