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 章 帝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上)(1 / 2)
太圣二年九月,中华帝国内阁经过二个月的筹备,按照皇帝冯云山的要求,下达了国家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包罗了帝国的方方面面。
计划中列出,从太圣三年开始,到太圣八年,这五年中,帝国中央以兴办军事工业、发展银行金融和铁路交通为基础,各地官府以推行实业为中心,兴办厂矿和轻工业,辅助以配合交通建设、兴办教育、农田水利等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发展地方建设。
整个五年发展计划中,主要列出了八项发展任务。
一,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由国家出资,分别在广州、福州、上海、登州设立四大船政局,引进西洋机器和技师人才,学习西方制船技术,大规模制造军舰。广州原本有了长洲造船厂,已初具规模。其他的三处船政局,要求在二年内建成大型造船厂,三年内建成配套厂,并达成投产。
除此之外,在圣京、广州、上海、武昌四地各设立一家机器制造总局。这四大机器制造总局,以已有的广州机器局为模板,扩大为机器制造总局,按规划,不但为各地的机器母厂,帮助其他各实业工厂制造生产需要的机器,主要的目标,还是四大军火工厂生产基地。
每家机器制造总局下,又设立汽炉厂,汽锤厂,机器厂,熟铁厂,步枪厂,火炮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精钢厂,火药厂,子弹厂,炮弹厂,火箭厂,动力厂等十余家工厂,雇员超二万人以上的规模,实现制造枪炮、弹药、机器,还设有翻译馆、设计研发局等文化教育机构。
四家机器总局负责人为督办,还有两到三名副督办。每家机器总局下面的十余个分厂各设立总办和协办,负责管理各分厂。
其他的附属配套原材料,就近采购。因此,单单这四大制造总局,便能拉动附近的一大批小工厂应运而生,形成一张巨大的军事工业产业链。
二,发展农业。
按冯云山的意思,他并没有因为要推广工业化,就忽视农业。因为他知道,即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后世,社会发展到了那种地步,国家还是始终将农业放在第一位。“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是后世的名言。
首要计划是准备改革农政。国家由农业部牵头,在各地设立农业所,对地方农业进行指导。推广农民见习所的兴办,培训农学知识,引进良种,因地制宜地种植作物,鼓励开荒,实行三年免征粮税,减租减息,让民间百姓修生养息。
农业主要在于发展水利灌溉。在这五年计划中,冯云山设立的时候便效仿后世的大跃进时代兴建水库、池塘、水渠,发展水利设施。地方官府组织,发动乡绅和百姓,大力兴建基础水利建设,由地方官府出一半资金,地方乡绅集资出一半资金,百姓出劳力。
其次,对农业装备进行改造,实行新式的耕作方法。大力推广南记五金铺销售的新式农具,对于农民购买新式大件农具的,实行一定的补贴。发展耕牛的繁殖,禁止无故宰杀耕牛。同时,各地设立的农业所,推广新式的农耕方法,深耕,点耕,提高效率。
对于农业的生产组织,更是进行重大改革。地方官府鼓励百姓联合结成合作社,共买农具,互帮互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和耕作。
大力推广磷肥,同时准备兴建更多的磷肥厂,结合火堆肥,立足人畜肥,提高作物产量。并且,鼓励种植桑、棉,以及双季稻,更新优选育种。
三,兴办民用工业。
国家准备用五年时间,将中华帝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手工业相对发达,各省各府都有机器工业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