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1 / 2)
黎元洪不仅提出问题,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他指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军人干政的问题,必须地出路在于军民分治。
他一片赤诚地表示:“元洪不才,当先率鄂中军界为天下倡。”
袁世凯是小站练兵起家的,没有能征善战的北洋军,袁世凯能有今天吗?毫无疑问,袁世凯是凭军事实力柄权的最大受益者。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袁世凯,极力支持黎元洪关于军民分治的动议。承诺“参议院开,即当首提此案”。
袁世凯所以这样,还真不是故作姿态,原因很简单,身份和地位变了,他现在正为各地的革命党人拥兵自重闹心呢!
但是,黎元洪关于军民分治的意见,遭到同盟会都督李烈均、谭延闿、胡汉民、柏文蔚等人的坚决反对和抵制。
因为武昌首义后,各地建立的都是军政.府,这些人是靠枪杆子取得政权,是即不想放下手里的军权,又怕失去行政权。其他各省也多多少少有这一类的想法。
由于遭到大家的反对,黎元洪的这个利国利民的想法,还没实行就“胎死腹中”。
谁人多枪多谁说了算,谁实力强谁有理,在以后的很多年里,国家和百姓是饱受了军阀混战和战乱之苦。
回过头来,想到黎元洪说过的话,不能不佩服他的先见之明。
只是,想法是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只是,从靠实力打天下坐天下,到靠民主法制立国,是需要走很长的路的。不过,就是在当时,黎元洪的这些可贵的想法,也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共鸣,从而使得黎元洪更加获得好名声。
当时的人们,有“孙(孙中山)黄(黄兴)袁(袁世凯)黎(黎元洪)”为开国四杰的说法。黎元洪虽排在最后,但好像名头反而更响,更受尊重,大家都把他视作“忠厚长者”,是一个稳健可靠之人。
黎元洪听到这些说法后,诚惶诚恐,多次谦虚地表白:“沈机默运,智勇深沉,洪不如袁项城(袁世凯);明测事机,襟怀恬旷,洪不如孙中山;坚苦卓绝,一意孤行,洪不如黄善化(黄兴)。”
章太炎老先生,对黎元洪尤其偏爱。
一九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他到武汉观光,面见了几次黎元洪,黎元洪留给他的印象极佳。那个时候,黎元洪已经当了半年的副总统。
章老先生回北京后,在《新纪元报》上发表这次武昌之行的观感。
文章写道:“黎公(黎元洪)年四十九,体干肥硕,言词简明。秘书、参议衣服不华,每日至黎公座次关白文件,一席之间八九人,皆执连柄蒲葵扇,黎公亦时握焉。其穿着西装制服,以粗夏布为之。自大都督以至州县科员,皆月支薪二十元。”
起义前,黎元洪月薪五百元,是当大都督和副总统薪金的二十五倍。
章太炎有个外号,叫“民国祢衡”。因为他谁都敢骂,被誉为三国时击鼓骂曹的祢衡。民国的诸名流,几乎都挨过章老先生的骂,唯一一个被他一直称颂的人,便是黎元洪。
新型国家建立,国家体制为“民主共和”,国号为“中华民国”,大家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是,在国旗和国都地点上分歧很大。
清廷如果有所谓国旗的话,就是所谓的龙旗。三角形,黄底龙饰,也称为黄龙旗。
一八九五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第一次起义时陆皓东做了面旗帜,叫作“青天白日旗”,寓意光明正大,自由平等。
陆皓东(1868年9月30日—1895年11月7日),本名陆中桂,字献香,号皓东,广东广州府香山县翠微乡人(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插播一个app: 完美复刻追书神器旧版本可换源的APP--咪咪阅读 .mimiread.。
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幼年的同学。一八八六年,陆皓东赴上海入电报学堂学习,二十三岁毕业后先后任上海电报局译报员、芜湖电报局领班等。
一八九三年,陆皓东与尢烈、郑士良、程奎光、程壁光等参加孙中山在广州广雅书局南园抗风轩召开的会议,酝酿创立革命组织——兴中会。一八九五年他协助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决定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
他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旗帜,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宁死不屈,当庭奋笔疾书,痛斥清政.府腐败、投降卖国。
豪言道:“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
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七日英勇就义。
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