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节 试生产(1 / 2)
锅炉工在当晚抵达第二天一早江边的烟囱就冒出了黑烟。赵引弓不懂技术但是一直在现场注视着锅炉的试运行。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试运行了上次机械口的人已经来过调试到可运转状态但是距离那时候已经过了一个月了。能不能一次开机成功还有待检验。
幸而这套东西除了锅炉之外其他东西都不复杂无非是管路和水泵。除了锅炉升火的时候有些不顺折腾了半天之外整套设备运行没有发生问题。
“开始试验生产吧。”赵引弓说。
第一批培训好得女工畏畏缩缩的走进了车间坐上了自己的工位。车间开始运作起来。在整个试运行期间只开五十部车子――这也是李幺儿能够亲自照顾得过来的最大人数了。
这些女工全是从慈惠堂里挑来得难民年龄从十六到二十岁的未婚未育女子。缫丝工作本身劳动强度很大而且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以少女最为合适。在旧时空的工业革命时期缫丝工大多是十岁到十几岁的童工她们的劳动生产率并不比成年人差。企划院院本着保护少年儿童健康免得她们未老先衰浪费人力出发点把丝厂的用工年龄限制在十六岁。
她准备先集中精力在这批工人身上让她们技术成熟之后再把她们作为骨干工人去培训新工人。
元老院里谁也不会缫丝好在继昌隆的设备并不是什么高新科技。在缫丝手法上和土法缫丝打盆没什么两样所以这方面并不需要特殊的培训李幺儿主要是培训她们使用脚踏机和冷热水喉。
打盆工作并不复杂。依然是开水煮茧然后女工从茧身寻取丝口后即搭上木制的缫丝纽上用足踩动一小铁杆牵动纽的轴心使纽旋转把丝滚上制为成品。
土法的缫丝。全为农民手工副业炭火煮茧然后缫出丝来。生丝制出来之后交售给丝行。再由丝行翻成干经。
慈惠堂缫丝厂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不仅比之一般的农户要好得多加工手段也比丝行先进。原本需要丝行向许多工匠发包完成的多个加工环节在缫丝厂内一站式就完成了。
第一天的开车虽然发生了一些小故障但是总体运转还算勉强――工人事先经过培训。对使用机器并不生疏。只是总体配合还差一些。一些配套和辅助工作不能及时跟上。出来的丝质地也没有李幺儿想象的那么好。
不过这些都是不刚开始的不熟练造成的李幺儿觉得问题不大:多做了之后自然就熟练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管理制度建立起来――这方面她是弱项。
她把这个担忧和赵引弓说了。
“我们有大图书馆还有一票搞管理的人……”
管理体制是企划院委托大图书馆编制的涵盖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慈惠堂里的工人除了少数从临高调配来维护设备的归化民工人之外全部是从慈惠堂的难民中选来得契约奴。这倒不是赵引弓觉得奴隶劳动更为好用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要雇佣城市贫民或者农村的女工工作是完全不现实的。女子离家做工的事情本来就不多除非距家很近。能够每日往返否则更不会放心其在外过夜外宿。只有使用完全没有人身自由的契约奴来得更容易。